清华大学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唐氏家族与清华结缘的百年岁月

“如果提前知道了你未来要面对的人生,你还有勇气前来吗?”

这是电影《无问西东》里一句贯穿始终的追问。影片里四个不同时代的清华学生在各自命运里或挣扎或思考或坚持或选择,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百年清华不变的精神传承——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现实中,低调显赫的唐氏家族也秉承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五代人均与清华结缘,优秀杰出,一生为国家贡献良多。

创设清华的第一代

1872年到1875年间,清廷先后派遣四批120名幼童留美。这些幼童里,最杰出的是一詹、二唐、三梁。其中二唐是指唐绍仪和唐国安,前者后来任民国首任总理,后者则成为清华创校校长,二人不仅是留美同学,还是同族亲戚。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议案,并与清廷谈定了实施办法:一、从1909年起,中国每年选派学生到美国各大专院校深造;二、创设清华学堂,作为中国学生赴美前的预科学校;三、在华盛顿设立游美学生监督处。为此,清廷特派唐绍仪专使赴美致谢。

1909年,清廷在京设立游美学务处,在美国设立游美学生监督处。此时担任外务部主事的唐国安被任命为会办。当年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考试科目和大部分拟题出自唐国安之手,国文之外,特别加重外语、数理、化学等科目的分量。原计划在各省选送的630名考生中录取100名,但唐国安严格把关,只录取了47名,并亲自带往美国。这47名考生中就有唐氏家族的唐悦良。

其后的第二批和第三批留美学生也由唐国安主持选拔。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游美肄业馆正式改名为清华学堂,正在美国访问的唐国安被急召回国,主持筹办清华学堂。3月,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暂行开学。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5月,清华学堂正式复学,唐国安被任命为清华学堂监督。10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唐国安出任第一任校长。

唐国安也是清华迄今唯一逝于任上的校长。由于连年劳累,唐国安一病不起,1913年8月21日,他递交了“自请免官,荐贤自代”的报告,未及报告批复,次日下午他即辞世。临终前,他将藏书全部捐给清华图书馆。

执教清华的第二代

1909年9月在学部衙门进行第一届庚款留美选拔考试中,梅贻琦在550多名各省选送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取了第1名。同年10月,他与其他46名留美生身穿250元银洋订制的洋装,乘“中国号”轮船由上海启程,开始了赴美求学之旅。

与梅贻琦一同赴美的,就有前文提到的唐悦良。他的成绩也不错,在47人中名列第13位。这一次求学,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学术和国家现代化的启程。

抵美后,唐悦良先入耶鲁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耶鲁毕业后,唐悦良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获政治历史学硕士学位——他也是庚款留学生中第一个选择政治学专业的学生。

1915年,唐悦良成为第一批回国任教的庚款留学生,担任清华学校讲师,讲授原本只由外籍教师开设的政治类课程。他是中国第一批讲授政治学课程的学者,为中国政治学的早期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9年,由堂叔唐绍仪介绍,唐悦良首开清华学子进入中国外交界之先河,先后出任驻古巴公使馆三秘、华盛顿会议代表团编纂、远东问题研究专员。华盛顿会议结束后,唐悦良任北京政府农商部和内政部秘书。后来,又先后任西北督办公署外交署长、外交部常任次长、代理外交部部长。

政坛的纷扰使唐悦良开始怀念学界的安静,1932年回京再次开始教授生涯,在燕京、辅仁、师范、清华等大学执教,同时被国民政府外交部聘为顾问。在此期间,唐悦良因出身清华,且与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均有人脉渊源,长期担任清华庚款管理委员会要职。他还曾主持选派留苏学生的工作,并积极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邀请学界名流在庐山召开商讨抗日国是会议,唐悦良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一同赴会。会后,张伯苓、梅贻琦和蒋梦麟奉命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也就是后来的西南联合大学。华北沦陷后,唐悦良准备转道赴重庆,因淞沪战役未能成行。王揖唐(后为华北敌伪高官)曾劝说他出山,遭到拒绝。

抗战胜利之后,唐悦良任华北学院外文系主任,并在政府兼职。1949年后,唐悦良加入九三学社,并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教授。

秉承父志的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