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阿里为什么不去清华北大招人

◎卫哲,原百安居中国区总裁,阿里巴巴B2B总裁,后创立嘉御基金。

谁才是你的竞争对手

2009年,马云带队去美国考察包括苹果、谷歌、微软、星巴克在内的一流公司。每次到这些公司,我通常都会问一个问题:谁是你们的竞争对手?微软当时的CEO史蒂夫·鲍尔默一听到这个问题,瞬间就来劲了,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微软如何跟苹果、跟索尼、跟思科竞争,又如何消灭他们……出来以后,马云说:“这哥们是职业杀手啊!”我说:“你看金庸小说里面,哪个职业杀手,最后成为顶尖武林高手的?没有。”

后来拜访谷歌时,我也问了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同样的问题。本以为佩奇也会说“微软、苹果等等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但他的答案却让人意外:“NASA(美国宇航局)、Obama administration(奥巴马政府),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问:“为什么呢?”他说:“谁跟我抢人,谁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所以,我想跟所有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者分享一点经验:一定要深刻思考,谁才是你的竞争对手。微软看到的只是谁是微软产品的竞争对手(而不是人才的竞争对手),结果,作为CEO的史蒂夫·鲍尔默下台了,而他下台的第二天,微软的股票就直接上涨7%。

不轻易下放招聘权

阿里巴巴刚创建不久,大概在公司有400—500人时,任何人加入公司,马云都要亲自见面,亲自面试,包括公司的前台接待、保安。阿里巴巴今天的首席人力资源官、前菜鸟物流董事长童文红,最早就是从前台接待做起,然后做行政经理、人力资源,最后成为菜鸟董事长的,现在又刚刚升任为集团的首席人力资源官(CHO)。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前台接待是行政经理面试的,她的出路应该就是行政经理;但如果是马云面试的,她就有可能成长为副总裁。所以,阿里巴巴能在今天诞生出一些传奇性的人物、励志性的人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来,随着招聘权力的下放,问题接踵而至。比如公司有的经理才入职一个多月,并不了解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甚至对于岗位的具体要求也不清楚,竟然可以去招聘别人。这有点像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拉壮丁:新兵刚来没多久,又可以去发展其他新兵。这其中有多大的风险!如今,很多跨国公司至少坚持跨两级招人,阿里巴巴一度恢复到跨四级招人,所以,阿里巴巴人力资源工作的改进是从招聘这个源头开始的,而招聘源头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轻易下放招聘权力。

招聘需要“闻味道”

我们经常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味道”。阿里巴巴招聘的时候经常会“闻味道”,判断应聘者跟我们是不是一类人。因为“人以群分”无所谓对错,错的是不同类的人天天一起共事,导致心情不愉快,工作效率低下。至于怎么去“闻味道”?这就需要动脑筋去设计一些问题。

比如,在招聘时,如果你希望对方能吃苦,就不能问:“你能吃苦吗?”没有人会说:“对不起,我不能吃苦。”那么应该如何问?很简单:“请你描述一下,你这辈子吃的最大的苦是什么?”曾经有个面试者回答:“那时没有动车,我也没有买到坐票,我从上海站到了无锡。”可想而知,他的吃苦能力很弱。再比如,如果希望招的人大气一点,就可以问:“你这辈子吃过的最大的亏是什么?”曾经我听到过一个答案:“我在读小学时,同桌的女同学拿了我的橡皮,到现在都没有还。”我心想,这哪是吃亏,这是记仇啊!们不追求精英文化。那时候,阿里巴巴很少去清华大学招聘工程师。我去清华大学做校园招聘,人家问我:“卫哲你来干嘛?马云怎么不来?李彦宏都还来呢!”似乎我去招人都不够格。但是我去华中科技大学,一千多人的场子里就挤进来两千多人。事实上,阿里巴巴很多最优秀的工程师,都是毕业于武汉邮电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这些学校的,并非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名校。清华北大的学生,永远都有比阿里更好的职位,而对于武汉邮电、华中科技的学生而言,阿里就是他们最好的机会。这就叫做跨级选拔人才。

我将这种因素归类为非技能类因素。在招聘中,围绕每个公司的“味道”设计一些非技能的问题,至关重要。而这也是阿里巴巴当年在招聘上犯的第二个错误:过度强调技能,忽略非技能因素。

跨级选拔人才

如何理解“降级选拔人才”?打个比方,就是从原本月薪3000—4000元的人里,去找出值得月薪8000—元的人。这样的人在进入公司后,就会有“翻身做主人”的感觉,成就感巨大,也会很感谢公司给他的机会。因为,他在别的公司没有这样的机会。当然,从月薪8000元的人里挑出值得月薪元的人很容易;而从月薪3000—4000元的人里去挑这样的人,确实不容易——这也正是我们人力资源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