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用科学报国才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耀
1989年,施一公从清华大学毕业,选择出国留学,用了10年时间,从一位普通的留学生蜕变成世界著名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0年后,他却放弃美国国籍和国外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他说,用科学报国才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耀。能为生他养他的国家做点事儿,比什么都重要。
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返回国内发展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父母都是大学生。施一公自小聪颖,学习成绩一直都是数一数二,高中考入河南实验中学,更是拿到全国高中物理竞赛与数学联赛的冠军。国内诸多名校向他伸出橄榄枝,施一公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极其冷门的专业——生物科学与技术。
清华大学毕业后,施一公决定去国外闯一闯,看看更大的世界。于是便申请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初到美国的日子并不好过,嘲讽和质疑不在少数。施一公靠着自己的努力跟韧劲,再加上过人的天赋,在学习上取得了耀眼的成绩,成功拿到了美国的全额奖学金,攻读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段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他的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综合素质稳步增强。1997年,施一公的博士论文还没写完,普林斯顿大学就邀请他去当讲席教授。
普林斯顿是全球诞生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之一,当年爱因斯坦也曾经在这里教书。于是,36岁的施一公便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生物学系的终身讲席教授。这在国外高校已经是很高的级别了,而且还是在普林斯顿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施一公创造了一个历史。
然而,在国外生活了10年,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的他,作出一个让人惊讶又敬佩的决定: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返回国内发展。
2008年5月15日,施一公回国参加四年一次的中国生物物理学年会。清华大学的党委书记亲自找到他,恳切地对他说:“现在国内很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清华更需要你,你可否全职回到国内,担纲起医学和生物学的旗帜性人物?”一番话,让施一公不由得心潮澎湃:“每次坐飞机回国,我都很兴奋和激动,但是离开中国的时候,我又很惆怅和惭愧的,觉得自己不是中国变化的一部分。我有时候想不明白,为什么不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回去做一些事情。”
第二天一早,施一公就一口答应了党委书记的要求。为了表达归国之情,施一公拿出了自己当年的一部分工资,总计80万元捐给了四川汶川。当时普林斯顿大学一直挽留他,系领导甚至说施一公是学校的明星,希望他不要走。
回国十几年来,辞去清华职务筹建西湖大学
去意已决的施一公关掉了在普林斯顿的实验室、放弃美国国籍,全职回清华任教。他组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出任院长,为国家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打下一根扎实的“地基”。
在清华的那几年,施一公运用X射线晶体学,系统地研究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其研究成果为抗癌药研发提供指导,部分科研专利也已经转化为抗癌新药。他在细胞凋亡结构生物学上的贡献,赢得了来自全世界的认可。与此同时,施一公发表的顶级论文多达60篇,不少出现在世界三大顶级刊物《自然》《科学》《细胞》上,硬是把清华的生物科学发展成为了全球领先。
凭借着出色的人才培养能力以及让人信服的学术科研成果,2015年施一公顺利晋升为清华大学副校长。时年48岁的他,如果继续留在清华大学,将大有可为。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到了2018年1月,他却再次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主动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身心筹建西湖大学。随后便担任西湖大学首任校长。而西湖大学的发展愿景也是建成新型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可以算是国内高校的“探路人”。
在一次采访中,当记者问施一公为何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与广阔的事业前景,全职回到中国?他说:“其实非常简单,我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而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想影响一批年轻人,我想培养最优秀的创新型的青年人才。”
谈起西湖大学,施一公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他说:“尽管我们刚刚起步,但我们心里充满信心,希望一二十年后,回望西湖大学,原来你们真的代表了中国人的智力水平,推动了人类知识前沿,具有重大意义,把成果转化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企业和产品。”
谈到中国教育,施一公这样说:“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制、中国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与美国一流大学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正为此而努力。我会发自内心地为清华、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而付出。”这也是他的雄心更是他日后行动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