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古建专家详解:顶峰时期的唐代寺院长什么
有唐一代,中国佛教趋于鼎盛,宗系林立,佛经翻译事业兴旺。由于其国祚长久,和平繁荣时期居多,城市、宫殿、苑囿、陵寝建筑,十分宏大、精美。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唐代佛教寺院建造。
但由于天宝末“安史之乱”,晚唐“会昌灭法”,及唐末五代战争,使盛极一时的唐代两京城市、宫殿,几乎全部化为灰烬,遑论佛寺、道观、民舍。唐代寺院保留下来的建筑实例遗存,几乎凤毛麟角。与唐代寺院建筑有关的文献亦不多见。因此,想要对唐代佛教寺院建筑情况做出一个较为完整而细致的叙述,几乎是不可能的。
既然说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顶峰,那么,其佛教建筑也应是最为宏大、辉煌与壮丽的。如果将中国佛教建筑史仅仅建构在佛教开始趋于衰落的辽宋以后时期,无疑是对它的一种误解。因此,尽管资料极其有限,我们还应尽可能对唐代佛寺及其建筑加以探究。
(一)唐代寺院规模与空间组织方式
(1)唐代寺院的主要特点
特点一:一是基址规模大,二是寺内庭院多。
(1)如位于长安东南隅的大慈恩寺:“慈恩寺,寺本净觉故伽蓝,因而营建焉。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敕度三百僧。”它由1897间建筑物组成十余座院落。如果将其想象成一些尺度较平均的院落,则每个院落大约有不少于150间房屋;若再分出院落大小,则大的院落很可能有数百间房屋之多。另据相关史料,慈恩寺基址规模有半坊之地,足见其主要院落的空间亦很宏大。
(2)长安章敬寺亦以其院落繁多而著称。据宋人撰《游城南记》:“章敬寺,《长安志》曰:在通化门外,本鱼朝恩庄也,后为章敬皇后立寺,故以为名。殿宇总四千一百三十间,分四十八院,以曲江亭馆、华清宫观风楼,百司行解,及将相没官宅舍给其用。”它以4130间房屋,分为48座院落,每一院落平均有房屋近100间。若分出主次院落,则寺院中的核心院落,也应有数百间房屋。
(3)另外一个以院落多而著称的寺院,是成都大圣慈寺。宋人撰《成都文类》所收《大圣慈寺画记》: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今来守是邦,俾僧司会寺宇之数,因及绘画,乃得其详。总九十六院,按阁、殿、塔、厅、堂、房、廊,无虑八千五百二十四间。画诸佛如来一千二百一十五,菩萨一万四百八十八,帝释、梵王六十八,罗汉、祖僧一千七百八十五,天王、明王、大神将二百六十二,佛会经验变相一百五十八堵。夹纻雕塑者,不与焉。像位繁密,金彩华缛,何庄严显饬之如是。
这段文字可以说是对一座晚唐寺院的概述。由此,可以一窥唐代寺院之宏大、华美、繁盛、精丽。从寺院空间看,一座有8524间房屋的寺院,分为96座院落,平均每座院落拥有近90间房屋。若以大小院落区分,其大院亦应在百余间房屋以上。
这种超大寺院的规模与形制,无疑受到道宣撰《中天竺舍卫国祗洹寺图经》与《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两篇文献的影响,这两部图经是在唐以前资料基础上,结合唐代宫殿与寺院现状,对天竺舍卫国祗洹寺的一种追述,亦是对理想佛寺的一种描述,也是对唐代佛教寺院建筑的一个总结。
(2)回廊的大量使用
唐代寺院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回廊的大量使用。白居易诗《南龙兴寺残雪》中有:“南龙兴寺春晴后,缓步徐吟绕四廊。”说明寺院基本特征是由四廊环绕的院落与殿堂构成的。
由于院落有大小之分,所以在主要庭院周围廊外,会有一些小规模廊院。如大兴善寺,“东廊之南,素和尚院”。玄法寺,“东廊南,观音院”。静域寺,“佛殿东廊有古佛堂”。崇济寺,“东廊从南第二院,有宣律师制袈裟堂”。资圣寺,“观音院两廊,四十二贤圣,韩干画”。显然,这里有大院、小院之分,这里所说的“东廊”,当是大院之东廊。有时或也称“佛殿东廊”、“佛殿东西障日及诸柱上图画,是东廊旧迹”。“佛殿东廊有小佛堂”,由此或可以理解成,佛殿院是一规模较大的中心院落,其东、西廊外,还会排列布置若干小院,小院中一般也设回廊。较小寺院,则将侧面小院称作“偏院”,如“成都宝相寺偏院小殿中有菩提像”。这种“偏院”的称呼,与“东廊从南第二院”之说法,显然是两种不同规模的寺院描述。
因此,可以把唐代寺院理解成,其中央核心庭院是若干个前后相叠的“口”字,或“曰”字格局,与中央庭院紧邻的两侧庭院,则是两个由若干前后相叠的“目”字组成的空间格局。这样,中心庭院与两廊之外的较小庭院,就组成一个主次相依,大小相辅的有机空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