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考试出一上联“孙行者”,学生纷纷交白卷
不管哪个时候提起清华大学,每个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各路才高八斗的学者或者特立独行的学生。1932年,清华大学为了吸引优秀的学生,于是举行了一场关于对对子的入学考试,这次的出题人是陈寅恪,他出的上联是“孙行者”。
看着这简短明了的三个字,广大群众肯定开始嗤之以鼻了,但是,这次考试,在清华这么多才子中,交白卷的人数堆积如山,有且仅有一位学生拿到了满分,那这位学生的答案是什么呢?陈寅恪作为一名资深的国学大师向来不走寻常路,而且他还是一位集诗人、语言学家等等与一身的国学大师。
这么一个学富五车、诗书满腹的大师在清华任教时,他收获的评价那叫一个高。回过头,他出的这道题可谓不同于其他,这个上联只有“孙行者”三字,就已经看出这是出自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师的手笔了。首先,首字“孙”,是属于姓氏的一个,也属于称谓;第二字“行”,这是动词;最后一字“者”,这是文言虚字。
看完这三个字,觉得这三个字毫无根据毫无理性毫无章法,动词虚词称谓,什么都有,给人感觉七七八八花里胡哨的。但仔细看看,这三字用得都十分巧妙,结构严谨,考验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还有逻辑思维。
果不其然,陈寅恪在阅卷时,差点被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答案晃瞎了眼。有的答孙悟空,有的答王引之等等,各种各样的答案都出现了,堪称“群魔乱舞”。而这些答案只算勉强对仗,与他心中的答案相差甚远。尽管如此,还是有一半人冥思遐想浑浑噩噩稀里糊涂交了白卷。
就在他失望至极的时候,陈寅恪突然眼前一亮,这位考生的答案一下子把他的心神拉回来了,他的答案写的是“胡适之”。陈寅恪瞧着这个答案,顿时欣喜若狂,拍案叫绝,立刻打了满分,并许诺,他上清华哪个系都可。这位靠“胡适之”得到国学大师青睐的考生,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语言学家——周祖谟。
仔细看周祖谟的答案,看似滑稽无理,实则有迹可循,“孙”、“胡”二字归于姓氏,“行”、“适”都是动词,“之”、“者”在文言文中都是虚词,这个对子就是为了考验学生的文学功底,算是国文集大成的考题了。
不过意料之外的事是周祖谟后来放弃了清华的“门票”,跑去了当时学费“不要钱”的北大,还顺理成章地做了胡适先生的学生。不得不说,他俩的缘分真的不止于对对子。
再后来,周祖谟开始了他一辈子的研究——语言学,也算是给那个“胡适之”的对子一个交代了吧。对子这些巧妙的语言,值得细细品味,悠长回味,确实不得不感叹,中华语言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