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的追求者罗家伦,首任清华大学校长,曾
张幼仪和徐志摩于1922年3月在德国柏林离婚后,坦然地祝福徐志摩:“你去找一个更好的太太吧。”随后开始了自立自强,凤凰涅槃的艰辛历程。
其间,她也遇到了追求者,但是她遵循四哥张嘉璈“五年内不要和男子同进同出,以免外界认为离婚是女方过错的劝诫”,心无旁骛,照顾幼子彼得的同时,致力于学习德语和幼儿教育,忽略和放弃了一段难得的感情机缘。
1923年冬,离美赴欧,来到德国柏林大学深造的罗家伦,闯入了张幼仪离婚后的寡居生活。
张幼仪在回忆录《小脚与西服》中说:“柏林所有的中国人当中,有个人待我特别好,他叫卢家仁(译音),有一双好大的手,手上面毛茸茸的像只熊。他每个星期都来看我好几回,不是和我一起坐坐,就是陪彼得玩玩。
以前我从没有和男人坐得这么近过,可是我当他是来看彼得的。当时多拉和我租了一个住宅的三个房间,卢家仁来的时候,彼得就和我们一起待在起居室,其他客人来的时候,我就叫彼得到别的房间和多拉玩。
有一天我们坐着喝茶,彼得在铺在地板上的一块毯子上玩耍的时候,卢家仁问我:‘你打不打算再结婚?'虽然我当时还很年轻,为了留住张家的颜面,我在未来五年内,都不能让别人看到我和某一个男人同进同出。
而且我在家乡还有个儿子,在我善尽做母亲的责任以前,我不可以嫁进另外一个家庭。所以,我没敢把卢家仁那句语气温柔的话听进耳朵里,于是我看着我的茶杯轻声说:‘不,我没这个打算。'卢家仁听完过了一会儿就走了,从此再也没按时来看过我。”
在张幼仪的眼里,“那就是‘自由恋爱'进行的方式吗?他爱不爱我呢?也许他只是想出出风头,才企图娶我?”
张幼仪的回忆录是由其口述,然后由她的侄孙女张邦梅以英文写成,译者谭家瑜把“Lu jiaren,”译成“卢家仁”,目前可见资料,未见“卢家仁”为何许人。
罗家伦游学德国的经历,据其女儿、历史学家罗久芳说:“上世纪20年代许多中国留学生赴德深造,一则因为德国各大学府有浓厚而自由的学术空气,二则在战后马克大幅贬值的情况下,带外币在德国兑换使用格外实惠。
当时与傅斯年和罗家伦同在德国的有北大校长蔡元培、教员朱家骅,已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赵元任、俞大维,来自欧美各地的徐志摩、金岳霖、段锡朋、周炳琳等人。”罗家伦当时就在柏林,确有“一双好大的手,手上面毛茸茸的像只熊”。有这种特征的人并不多见,“卢家仁”、“罗家伦”一音之转,张幼仪作为当事人,所言应该不虚。
张幼仪虽为失婚的妇女,长相也颇清秀,但是她既有旧式女子婉约、可人的气质,又有新式女子的好学、勇敢,其凄苦无助的处境也引发了他内心深处同情和爱怜。于是,罗家伦抛弃世俗偏见,每个星期都去探望张幼仪好几回。
但他缺乏文人的浪漫气息,不擅说些甜蜜、体贴的情话,只是默默地坐着陪着幼仪,间或说些生活的琐事,又或者陪着志摩的幼子彼得玩耍。
最初刚离婚的时候,张幼仪生活窘迫,罗家伦去向打算离开柏林的杨步伟借钱:“可不可以借几十元出来,我们大家欠张幼仪的家用,应到期的钱还没到,暂挪我们一点还账。”杨步伟碍于罗家伦的死缠烂磨,最后借了40元。但是张幼仪的拒绝伤了罗家伦的信心和自尊。从那以后,罗家伦再也没有像以往那般频繁、准时地去探望张幼仪了。
罗家伦回国后,工作发展顺利。1928年,国民政府将''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任命罗家伦为首任校长。他废除董事会,使清华改归教育部,并整顿基金会,基金从此得到安定和增长。学校开始招收女生,淘汰次级教授。建立了一座地板是玻璃做成的大图书馆。1947年,罗家伦任中华民国第一任驻印大使。一次使馆晚宴,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罗家伦说到印度国旗问题,倾向于沿用甘地对英不合作运动时代所用的旗子。以绿、白和橘红三横条作底子,中间安放甘地土布运动的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