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以信仰和行动照亮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访中国工

面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这片荒地,钱易从开设课程开始,在青年学子心灵深处播下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春天奠定人才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发展理论相比,有着根本的差异。”在2019年1月15日举行的“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论坛(中国·深圳)”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用短短20分钟,清晰地讲述了可持续发展的诞生、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理念的差异、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应该把握的原则等,既有高度的概括,也有通俗的讲解,与会者给予了阵阵热烈掌声。

于是,和钱易院士相约北京,希望能够更多聆听她对可持续发展更为深入的见解。3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钱易院士办公室,近距离聆听她讲述更多与可持续发展的故事。

从新中国第一代环保人到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拓者,如今又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与实践,钱易院士的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对很多人科研、创业以及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2个小时的访谈中,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已值耄耋之年,钱易院士侃侃而谈,声音温和有力,言辞谦逊恳切。

古人提出人生“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这成为了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钱易的从教和学术生涯始终回应着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从治学到为人,从教育到研究,从技术到理论,从思想到行动,生动展现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

主动担当:从关心水到心系人类未来

大半辈子,钱易院士都在与水污染防治打交道。与可持续发展结缘,正是她的水污染防治之路的不断延伸。

钱易院士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卫生工程专业,专门研究城市下水道污水处理。1957年,她考入清华大学,师从著名环境工程专家陶葆楷进一步研究水污染防治,从此踏上了“治水之路”。

1992年6月3日~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其间,钱易刚好在里约热内卢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并应邀参加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闭幕式,也正是那次会上第一次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忆起26年前那场全人类的环境盛会,她依然记忆犹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会议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是各国政府都必须遵守的战略,还确立了环境教育的新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

“那时我只知道环保,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不了解。” 钱易坦言。

有时候,一个瞬间或事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方向,甚至改变一项事业的历史进程。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被认为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开端。1994年,中国政府正式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首次确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而对于钱易而言,1992年同样意义非凡,她从此踏入可持续发展领域,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在学术领域的带头人和主要推动者。

“既有紧迫感,又有使命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国必须加快脚步。”这次会议之后,钱易大量阅读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文件和书籍,了解可持续发展来龙去脉,并密切关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进展和研究。

“当我详细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理念以后,才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它不只是关心当代的发展,而是关心子孙后代,千秋万代,关心全地球的人类。”

“我要为中国学术领域打开一扇大门,把国际可持续发展先进理念带入中国,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钱易立下了决心以后就开始了实际行动。

从零开始,与世界同步。钱易的学术和从教生涯从环境保护拓展到可持续发展领域。1992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成立,钱易被聘请为委员之一,多年来她一直发挥自身学术专长和优势,与多位专家委员共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前瞻性、战略性、预警性政策建议。

拓荒教育:在中国首开可持续发展课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力的人才支撑,而上个世纪90年代的国内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是一片空白。

如何在高等院校中把“可持续发展”当作一门学科加以规划建设,引导青年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是一个十分迫切却具有挑战的难题。面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这片荒地,钱易决定从开设课程开始,在青年学子心灵深处播下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春天奠定人才基础。